(一)穿刺困難或操作不當
?、倩颊哽o脈充盈不良,血管彈性差,導致穿刺困難,采血時間延長,造成部分血液凝固使紅細胞機械破壞,造成溶血。②采血時血管定位不準,針頭在血管中來回探測血管,多次探針雖然采到了血,但因針頭的機械性作用而造成紅細胞機械性損傷,易致局部血腫和標本溶血。因此,如果在進針時血管定位不準,不易探到血管的情況下,探測血管動度達到3次仍然未找到血管時,最好換血管重抽,避免溶血。③新生兒取血盡量不使用真空采血管,因為真空管持續負壓大,靜脈血管腔細小,血流入快,易造成紅細胞機械性損傷,發生溶血,但現在多采用真空管采血。
(二)容器不潔凈(現在多采用一次性真空管,故基本不會出現)
(三)劇烈震蕩
采血成功后,避免劇烈震蕩,輕輕搖晃,使之與抗凝劑充分混勻,立即送檢。送檢過程也要避免劇烈震蕩。
知道這些剛才的問題就簡單了。老年病、ICU等病人多數血管彈性差。新生兒的血管細不易定位,真空管持續負壓大,血流入快,固易發生溶血。
溶血后的影響:①血細胞內、外各種成分有梯度差,有的成分相差數十倍(如鉀、LDH紅細胞內濃度與血清濃度的比率分別為23:1和160:1),因此發生溶血后可以使血鉀和LDH值比實際值偏高。②血清尿素氮溶血后導致光譜藍色部分吸光度值升高,導致其測量值偏高。③標本溶血能使紅細胞計數降低,還會影響白細胞分類:使中性粒細胞比例迅速降低,淋巴細胞比例升高,但不會影響白細胞計數。溶血標本造成的檢驗差錯可造成嚴重的臨床錯誤判斷。
血常規凝血的一般原因:①患兒的血管較細,如其體重較大其血管條件更加不好,進行采血的難度比較大,在抽血過程中如果回血量比較小,進入采血管的血沒有完全和抗凝劑混勻而出現凝固②新生兒為缺氧狀態,其有較高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。故其血液粘稠性非常高,更容易凝固。③患者靜脈充盈不良,血管彈性差,導致穿刺困難,采血時間延長,造成部分血液凝固。
掌握采血方法和技巧是醫務工作者必備的業務水平,不但減輕患者痛苦,更是標本化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保障。但是規范的采血由于以上原因,也會造成標本溶血或凝固。在這個醫患關系較緊張的年代,病人及家屬也要懂得采血成功與否也是有自身血管因素在里面的。